由周慧所著的《城镇化与生育率——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一书,对城镇化与生育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检验。该成果高度聚焦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和低生育率的典型事实,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究城镇化发展如何影响家庭生育行为,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为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摆脱低生育率陷阱提供了新思路。
关于低生育率现实问题,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开展了研究,但这些文献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维度,缺少多维度之间系统考察,选取城镇化这一视角,科学地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内容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这有助于全面客观的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已有研究对户籍改革政策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较为鲜见,同时,对于不同群体生育意愿的差异性分析亦不足。三是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变迁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城镇化过程中家庭单位变小、城市扩张、环境变化、城市文明普及、城乡差距等对于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现有文献研究不足。四是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大城市路径下的异地城镇化与小城市路径下的就地城镇化”哪一个更适合当前发展的实际?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专门针对不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尚没有发现。本书稿通过对城镇化影响生育意愿进行的机制分析和数理模型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并通过微观数据的分样本回归,考察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效果,为找到中国低生育率的致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新的时代背景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居民生育意愿,提高全社会生育率的重要抓手。该书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城镇化水平与生育率间存在“U”型关系。城镇化水平较低时,由于忽视医疗、房价、教育等社会问题,生育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随着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民生福祉,从而使生育水平提高。城镇化推进带来的收入增加、教育、房价、社保均有着显著的直接、间接及总效应,并且空间外溢间接效果均优于对本地区的直接影响效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对生育水平有着显著负向作用。(2)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具有更低的生育意愿,且城镇居民生育多胎的意愿呈递减趋势。结果表明,户籍城镇化对中高育龄群体、低收入群体以及东部地区的整体影响较为显著。户籍转变对于低育龄、中等收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群体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户籍城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育龄、中等收入以及中西部地区群体的生育水平。(3)在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路径差异性分析中,高育龄人口对子女的渴望,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更为显著,同时无论就地城镇化或异地城镇化,收入水平越高,对生育意愿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社会保障对生育意愿的“挤出效应”在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下更为显著。(4)城市福利与生育意愿间呈“倒S”型关系,且目前处于第一个拐点前。生育意愿分别与中等层级、低层级城市福利呈“反倒S”型特征,当中、低层级福利城市的各项福利水平进一步提升后,人们生活获得感和安全度增强,有利于释放生育缺口,而福利非均等化则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5)城市经济福利提升后,市辖区企业数量更多的城市倾向生育两个孩子及以内,人口规模更大、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有意愿生育三孩及以上。城市社会福利提升后,人口规模大、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有意愿生育更多孩次。城市环境福利提升后,人口规模大、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有意愿生育更多孩次。(6)产业集聚对生育率的影响,表现出制造业集聚的门槛效应。当制造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后,运输成本和生育率的同向变化关系会转变为反向,制造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由于高收入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生活成本的替代效应,运输成本和生育率变成反向关系,即运输成本越低,生育率越高。
《城镇化与生育率——基于中国的经验》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生育率影响的高质量著作,汇集了以周慧副教授为首的团队的智慧,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拓展了区域经济学与人口学学科属性,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生育率都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研读学习。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市场占比率超高的丰富产品、连续多年的“最佳雇主”获奖者、敢为人先...
,GNOME项目今天宣布GNOME44.2桌面环境全面上市,这是...
,据路透社消息,中国初创公司MiniMax即将完成总额超2.5亿...
感谢IT之家网友你好啊_兔子的线索投递!,哔哩哔哩现公布了最新的...
,据Tom'sHardware报道,十铨在台北电脑展20...
在家居市场经历了3年多的调整之后,一些家居企业今年制定了更为明确...